本报讯 (特约记者 衣晓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乳腺外科主任仲雷教授团队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纳米探针,有望使纳米探针在肿瘤诊断中“显身手”。该科研成果论文近期刊发在国际期刊《生物材料应用》上。
纳米成像技术在肿瘤标准化诊断中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仲雷带领课题组合成了一种对肿瘤微环境具有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敏感特性的纳米载体“mPEG2000-GPLGIAGQ-DSPE”。在此基础上,课题组采用包封的方法,制备出MMP2敏感肿瘤靶向普鲁士蓝荧光纳米探针。
普鲁士蓝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限制了其在成像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难题,课题组首先采用mPEG2000-GPLGIAGQ-DSPE携带普鲁士蓝,提高了普鲁士蓝的水溶性,大大改善了纳米探针的给药途径。这种新型纳米探针,不但有效提升了普鲁士蓝的溶解度,而且对细胞无毒无害。同时,纳米载体中的八肽又可特异性响应肿瘤细胞中的MMP2并释放普鲁士蓝,为实现肿瘤细胞的定向智能成像奠定坚实基础。
仲雷团队在科研攻关中,还对该纳米探针进行了成像应用,进一步证实该探针对MMP2具有敏感反应,且与MMP2反应后荧光效应变得更加明显。课题组还检测了该纳米探针的细胞活力。结果显示,在1000微克/毫升的浓度下,纳米探针会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细胞存活率约为80%,但当浓度低于500微克/毫升时,细胞毒性显著降低。
该纳米探针的成功合成,为纳米成像技术在肿瘤标准化诊断中的应用拓展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