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着红白相间的医疗急救包,个头比汽车方向盘大一点,由4名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自主研发……在近日落幕的首届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案例大赛上,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团队的紧急医疗无人机案例获得了二等奖。
“公共卫生安全场景下的无人系统最优控制问题研究有明显的需求,但尚未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柴润祺说。他带领学生们在此领域进行多方位的探索,正在编写公共卫生安全场景下的无人系统最优控制相关教材。柴润祺说,希望搭建更多像此次大赛一样的平台,为工科人才深度参与公共卫生建设提供渠道。
首届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案例大赛从启动到决赛历时5个月,大赛由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清华大学健康中国研究院等主办,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队伍同场竞技。
比赛中,不同学科深度交叉,不同技术汇聚在一起,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们集结成组。“希望通过大赛激发不同专业大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科思维交相碰撞、相互融合。”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说,将公共卫生教育与国家社会需求、健康中国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也是大学的使命。
梁万年说,3年多的新冠疫情防控,我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是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一些短板和不足。过去,公共卫生是在医学框架下展开的。现在,越来越感受到,公共卫生是一个交叉学科,不应该仅仅用传统生物医学视角和理念培养公共卫生人才,需要公共卫生、社会学、法学等各类专业交叉融合。高校应该创新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范式,从教室走向大地,走向现场,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交叉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来解决日益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本次大赛中,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参赛团队近半数。在案例设计过程中,大家看待公共卫生的视野变开阔了。南开大学的《千磨万击还坚劲: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下流动卫生服务何以韧性?——以内蒙古棋盘井镇“小药箱”工程为例》,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该团队代表孙昊辰是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21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本科生。在讲述“小药箱”的作用时,孙昊辰团队运用了不少社会学、公共卫生学领域的理论分析框架。
“有了理论框架,可以比较系统地对技术点进行梳理。”柴润祺带着学生们把优秀案例的理论记录了下来。“工科背景的学者开展基于公共卫生场景的技术创新研究可能存在碎片化问题,如果能结合管理学科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或许能全方位地满足实践需求。”柴润祺说。
“凝练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此次大赛的另一个初衷。”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创始院长陈冯富珍说。梁万年表示,下一步清华大学将创造机会,在适当时间向全球公开征集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案例,让中国大学生和国际大学生同台比赛,相互取长补短,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让世界听到更多健康中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