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益项目
  • 信息公开
  • 专项基金
  • 捐赠指南
  • 通知公告
  • 机构简介
  • 新闻中心
    胡大一会长:“精准医学”研究不可一哄而起
    发布时间:2017-08-07 00:00:00      来源:       点击:

    自从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国内反应之快、之热烈,可谓空前,甚至超过美国。精准医疗主要引发的是生物医学技术的研究热情,这非常契合单纯生物医学技术的口味与兴趣。相关的学术机构,冠名的研究单位,已达到上百家。

    “精准医学”的提出是源于医疗太不精准。不恰当、过度的医学技术使用,消耗、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即使美国作为医疗投入最多的国家,也面临钱不够用的窘境。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全国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事实上,奥巴马还提出了“价值导向医疗”(value-basedmedicine)。“价值导向医疗”旨在改变医保付费机制,遏制趋利性的医疗增长。这比“单病种付费机制”又高了一个层面,我国对此却十分冷落。

    那么,医学能精准么?宏观上来说,不能!微观上讲,或许可以!

    人体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不明。疾病的发生、发展不仅限于生物医学因素,更有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而要有厚重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谈治疗,是绝不可能实现精准医疗的。试想,医生如果不懂心理、不问病史,把患者焦虑抑郁导致的躯体疾病——胸闷胸疼、气短心悸,判定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者根据CT和造影发现的临界病变,就给患者放上了支架,这样的治疗能做到“精准”么?

    目前,国内外对于精准医学的热潮,主要聚焦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发上,投资很大,但收获并不理想。例如,在最热的心血管领域,这些年钱没少投,精力没少花,成果不能说“一无所有”,但基本上毫无斩获。过度筛查氯吡格雷抵抗,过度筛查同型半胱氨酸血压的基因多态性,实在是劳民伤财。在这个过程中,患者被诱导自费买不必要的高价药,一些药企与学术商人获利颇丰。

    要让医学尽可能精准,就要坚持预防和治疗的个体化,建立对患者的随访制度。其实,我国传统医学倒是很重视“精准”医疗,以及个体化与全程关爱服务。例如同一针灸穴位,根据病情的虚或实,针法不同,有补有泻;而病情虚实程度不同,补泻程度也相应不同。病情变化了,补泻程度也随之而变。中医很讲究“同病异治”,同一种病,同一汤头,不同患者,病情不同,药味有加减,组方成分剂量有区别,并随病情变化,不断及时调整。

    西医何尝不应如此?比如,对于最常见的高血压疾病,也应该有“个体化”的用药方案。不同患者用什么药物,或不同药物怎样组合,用多大剂量?冬夏血压不同,如何因季节变换调整药物?患者改变了生活方式,体重减轻了,血压不高了,能不能停药?这些都是“个体化”治疗应考虑到的。

    我想近期很难找到一种精准医学手段,“一查就准”,“一用就灵”,能为患者预测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所以,还是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并进行系统随访、医患互动、动态调整,才可能力争治疗的“精准”。

    当然,我们讨论“精准医学”的问题,不是说“精准医学”不能研究,而是提醒大家不可一哄而起。

    (胡大一: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会长)

    (原载《健康报》2017-08-06 )

    京ICP备16018924号-1

    版权所有 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 回忆旧版网站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23号中国电子大楼13层A区1301-1307室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297018/68297019
  • 机构动态
  • 机构文化
  • 联系我们
  • 我要捐赠

    支付宝扫码立即捐赠

    微信扫码立即捐赠

    App下载

    Android系统扫码下载

    IOS系统扫码下载

    我要开票

    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010-68297018
    010-6829701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