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益项目
  • 信息公开
  • 专项基金
  • 捐赠指南
  • 通知公告
  • 机构简介
  • 新闻中心
    年度捐赠总额查询
  • 选择年份
  • 年度捐赠支出总额

    816,755,716.88
  • 年度捐赠收入总额

    791,881,593.08

  • 春季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
    发布时间:2023-03-31 15:16:54      来源:       点击:

      随着春季来临,气温逐渐升高,各种致病微生物随之滋生,如不注意饮食卫生,极易罹患感染性食源性疾病。此时,山上、野外、路边、公园里、小区绿化带中各种野生植物和蘑菇破土而出,也是河鲀肥美和贝类上市的季节。部分地区出现因自采蘑菇、野菜和野果,自行捕捞河鲀、贝类等导致的中毒和死亡事件。根据近几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的分析,专家作出以下提示。


    预防致病菌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

      随着气温的增高,食物易腐烂变质。被致病菌污染且含有充足水分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如酸碱值适合且具有一定营养条件,致病菌就会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此外,被污染的食物未经烧熟煮透,或煮熟后被带菌容器及食品加工工具、带菌食品从业人员污染,人们食用后可能引发疾病,出现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餐馆、学校食堂,常见的包括: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动物性海产品;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蛋类;蜡样芽胞杆菌,主要污染面米食品等。预防致病菌污染,要从原料的引进、加工、消毒及工作人员个人卫生等多个方面严格把关,加强餐馆、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确保食材的新鲜、清洁、安全、无害。


    预防毒蘑菇中毒

      春季,毒蘑菇中毒多见于云南、贵州、湖南等南方地区,主要由自采或误食野生蘑菇引起,多发生在家庭和街头摊点。毒蘑菇中毒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幻视幻听、谵妄、光敏性皮炎、肝脾肿大、呼吸困难、肝损害甚至死亡。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不食用野生蘑菇,各地应根据当地毒蘑菇中毒的特点、毒蘑菇种类、中毒高发季节,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野生蘑菇成熟期前进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在野生蘑菇采食期,产菇和有采食野生蘑菇习惯地区的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广大居民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野生蘑菇。在发生过误食毒蘑菇中毒的地点,建议竖立附有毒蘑菇照片的警示牌。


    预防菜豆和有毒野菜中毒

      菜豆也叫四季豆,含有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未经烧熟煮透时,其毒素没有被完全破坏,食用后可导致中毒。菜豆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单位食堂,因此食用时一定要烧熟煮透,使其失去原有的生绿色和豆腥味后再食用。

      春季,野菜生长旺盛,因误采误食野菜、野果引起中毒的事件日渐增多。中毒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有些有毒植物与野菜、野果的外观相似(比如,毒芹与水芹、化儿草与血皮菜,马桑果和桑葚等),误采误食后可引起中毒;二是有些野菜、野果(如蕨菜、桐油果)含有微量天然毒素,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过多也会引起中毒。野菜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农家乐等场所,野果中毒多因儿童和野外作业者误采误食引起,中毒症状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因此,不要随意在公园、路边或野外采摘食用不熟悉、不认识的野菜和野果。


    预防野生河鲀、贝类和鱼籽中毒

      预防野生河鲀中毒,首先要识别其形状,并认识到河鲀本身含有有毒成分。每年2~5月为河鲀的生殖产卵期,此时其毒素含量最高,如加工烹调方法不当,食用后发病急且剧烈,潜伏期为10分钟~3小时。中毒早期,患者有手指、舌、唇刺痛感,然后出现恶心、发冷、口唇及肢端知觉麻痹,并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最后可能因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而死亡。预防野生河鲀中毒最有效方法是不捕捞、不买卖、不食用不认识的野生河鲀。近几年,杂鱼干成为高危食品,在购买时要注意甄别、剔除野生河鲀。

      贝类中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渤海区域一般在5月,东海区域一般在6月。近年被发现的高危贝类主要是贻贝(又称海虹、淡菜)和蛤蜊等,其毒素主要以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主。赤潮发生时,贝类大量摄食有毒藻,藻毒素在贝类体内累积,当毒素含量超过人类食用安全标准时,就会发生中毒。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中毒症状主要包括唇、舌、指尖、腿、颈麻木,以及运动失调、头痛、呕吐、呼吸困难,重症者会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故称麻痹性贝类中毒。预防贝类毒素中毒,一是要对捕捞的贝类进行毒素监测;二是对海水养殖区附近的水质进行监测、预报,如发生赤潮,应对养殖的贝类采取适当保护措施;三是在容易发生贝类中毒的地区开展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鱼籽中毒在我国湖南、贵州、江西等省份多有发生,主要由石斑鱼鱼籽引起。石斑鱼鱼籽有毒,特别是在4~5月毒性更强,常见症状包括呕吐、腹痛、腹泻、头痛,严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甚至死亡。预防鱼籽中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食用有毒鱼籽,如食用有籽的淡水石斑鱼时,一定要将鱼血、内脏、鱼籽清除干净,同时,也不要用来喂食家中的鸡、猫、狗等动物。食用淡水石斑鱼后,出现任何不适,应轻触咽喉位置催吐,并迅速就医。


    京ICP备16018924号-1

    版权所有 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 回忆旧版网站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23号中国电子大楼13层A区1301-1307室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297018/68297019
  • 机构动态
  • 机构文化
  • 联系我们
  • 我要捐赠

    支付宝扫码立即捐赠

    微信扫码立即捐赠

    App下载

    Android系统扫码下载

    IOS系统扫码下载

    我要开票

    官方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010-68297018
    010-68297019

    回到顶部